量子研究员
根据孙少军的经验分析,车企发布会的火爆大概可以持续半个月,厉害的1~2个月,结果小米su7火爆了快一年了,还越买越多,而且基本与传统车企的淡旺季不同,持续的火爆,无视周期。小米交付越多,订单就越多。网友们给出的结论是:交付越快,交付越慢。从百度指数也可以看出,自从小米汽车发布后,就一直在被讨论着,热度不断。
wm完美真人
这不仅打破了传统车企“发布会即高光时刻”的魔咒,更让人们对这个跨界造车的“新选手”刮目相看。从产品定义到营销策略,小米SU7的成功绝非偶然,而是精准洞察市场、大胆创新的结果。
一、产品定义:在夹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
根据《创新的扩散》这本书里面的理论: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分为5个阶段:创新者,早期用户,早期大众,晚期大众,落后者。那这5个阶段的用户都有不同的诉求和偏好。

小米作为一个汽车行业的晚进来者,3月上市时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40%,
匹配上图来看进入早期大众和晚期大众的阶段。而这个阶段的用户简单可以分为两种:
1. 早期大众。主要看中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体验,对新事物比较接受,属于实用主义者。
2. 后期大众。保守主义者,对新事物持怀疑态度,而且对很多新事物改变原有的习惯不太接受。
而这个时候市场上用户趋势的变化是:
1.二次购车用户在增加。2019 年中国汽车市场换购用户已超过新购或增购的消费群体,换购群体占 60%,新车市场已从增量转为存量换购主导,换购比例呈上升态势。这批用户对车辆的要求更加全面,既需要新技术带来的新鲜感,又不希望为新技术牺牲传统驾驶体验。
2.女性用户比例在增加。
● 女性驾驶者数量增长:自 2014 年起,中国女性驾驶者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,到 2022 年增长至 1.6 亿。
● 女性新购车用户群体占比提升:近十年,女性乘用车市场份额由不足 30% 升至 38.08%。2023 年女性购车用户增长 10.62%,份额升至 38.08%,为中国乘用车市场贡献 823 万辆。
● 女性购车年龄年轻化:2023 年中国女性购车用户中 30-39 岁占比高达 50%,其中 85 后为主的 35-39 岁接近 20%,90 后为主的 30-34 岁超过 30%,95 后为主的 25-29 岁超过 20%,且持续提升。
这些趋势,我们能够看到,小米肯定也知道这些资料,因此小米的产品定义就是针对这些用户,产品定义的策略是:我全部都要。
1. 针对早期大众,提供媲美新势力的智能座舱体验,语音联动,自动驾驶(后期可以赶上),自动泊车,收车互联与hud等等。你们有的,我都有。
2. 针对后期大众。产品力上提供符合传统油车用户的产品定义。提供油车用户看中的0百加速,底盘调教,中控按钮。而这部分策略其实与其他新势力包括特斯拉是恰恰相反的,他们是通过创新来定义新时代的汽车体验。因为他们做车的时候面临的是尝鲜者和早期用户阶段,这些用户会因为你的新奇独特不一样的体验买单,所以更多强调智能化而不是底盘。而当小米进场的时候,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早期大众阶段,而小米非常好的在产品定义上符合了这些大众的特点。
3. 另外提供了一个符合大众的审美取向。你说它抄袭或者借鉴保时捷也好,不可否认的是好看。因为审美是主观的,但有一种符合最大公约数的审美,就是类似保时捷的这种圆润的线条和比例。(雷总访谈里面提到过看过上万张好看车的图片,女性觉得好看的原因是圆润的线条)
二、营销策略: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
很多人对营销有误解,但个人理解营销本质上是与用户的沟通。品牌讲清楚两件事:第一,我是谁,第二,代表什么,另外就是不断通过一些事件来强化这些标签。那么认同这种品牌价值取向的用户就会买单。
1. 传播渠道的革新
小米在互联网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深谙“传播即认知”的道理。相比传统车企依赖微博、报纸等平面媒体,小米选择了抖音、小红书、B站等视频平台作为主要传播阵地。这种选择有两个好处:
○ 信息传递更直观:视频能够更立体地展示车辆细节、功能体验,避免了文字和图片可能带来的误解。
○ 覆盖群体更广泛: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比微博市场更下层,能够触达平面媒体无法触达的用户。
○ 用户触达更精准: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,让小米能够更高效地触达目标用户群体。
通过这些渠道的传播,让人们更为立体的了解雷军和小米。通过一次次的高频接触,将原有成见的大山一点点化解。
从购买者的角度来看。小米su7上市时,第一批主要是小米的铁粉和数码与汽车KOL,还有一些尝鲜者,这些用户的体验会传播到其他用户那里,但这也只是数码传播的传统打法,小米再厉害,按照这种方式也就撑死2个月的热度,参考小米手机的线上打法就知道,后面会逐步归于稳态。因为大部分用户还是理性的购买者,毕竟购买汽车是家里第二大的开支,没法不慎重。所以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包括米粉还是观望的态度。
后面主要是两件事让小米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二次传播。
2.舆论反转的力量
看到小米火爆的竞争对手给了小米太多的帮助了,一次次的舆论发酵让小米获得源源不断的二次传播。很多的事件的二次传播和发酵,导致这辆汽车不断的对外获得热度,而且通过几次车祸,反而让大众对他的了解更多,信心更强,发现小米没有吹牛,都是实实在在的做到了。包括最开始的螺丝钉掉落,翼子板脱落,到堂主上墙,教主上墙,电池燃烧后熄灭,悬崖坠落还有翔翔黑小米对撞的事件等等。这每一件事都给舆论带来了很大的反响,让大家担心这辆车的安全,但最后又反转为口碑加分。
而这些事件看似被动,实则主动。每一次危机,小米都展现出了极强的公关能力:快速响应、透明沟通、积极改进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事件让SU7从“概念车”变成了“真实存在”,用户对车辆的了解从“纸上谈兵”变成了“亲眼所见”。这种基于事实的口碑传播,远比单纯的广告投放更有效。
对于早期和晚期大众而言,他们是顽固的,同时又是挑剔的,但小米的经历过这么多事件的发酵,反转让大家意识到这真的是一辆好车。大众对他的信心越来越增加,它的销量就越增加,销量越增加,大家对他的信心就越强,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。加上小米不断解决产能提升的问题,同时让大家也看到了更强信心。
3.纽北刷圈:用成绩证明实力
小米SU7在纽博格林赛道的表现,不仅仅是营销事件,更是对品牌定位的一次精准把控。用网友的话来说,最重要的是让人看到了小米的志气。这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:小米要做的不仅是一辆智能电动车,更是一辆能够经得起专业考验的好车。
这个成绩的意义在于,它让小米与传统豪华品牌建立了某种意义上的“认知关联”。当一辆车能够在纽博格林刷圈,用户自然会联想到宝马、奔驰等传统豪华品牌,这种联想对品牌力的提升不言而喻。
三、小米汽车:在路上,但未来可期
最后,如果你问我小米汽车成了吗,我觉得还在路上,还需要时间观察。毕竟,SU7的成功更多是因为踩准了市场节奏,而一个车企的真正实力还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小米已经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: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。 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产品定义上,更体现在品牌建设上。
最后,作为一个米粉,我不得不承认小米总能在“质疑声中成长,在质疑声中突破”。或许这就是所谓的“小米精神”:永远在质疑中前行,在质疑中证明自己。
正如一句网络流行语所说:“相信相信的力量。”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上,小米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节奏,而这种节奏感,或许就是它最大的优势。
还是要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。
发表评论